2018年5月28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与太白山保护区群的太白林业局、陕西省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红河谷森林公园举行研究基地揭牌、签字仪式。陕西省科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保国,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所长金学林,林业厅副厅长唐周怀,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等人出席签字和研究基地揭牌活动。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红河谷森林公园、太白山森林公园等部门和单位领导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了科研院所与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一线工作单位的合作与联系。长久以来,自然保护区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保护,科学研究如何服务于自然保护等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研究和保护是两张皮。这次合作为科研人员更好的与自然保护区开展深入合作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深入了解保护区在科研方面的需求,将科研与实际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本次合作协议签署,为今后各方的科研工作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合作各方今后将在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培养、科技支撑等方面,通过加强合作和成果共享,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群简介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群指围绕太白山周边的各个自然保护区共同形成的一个以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的联盟,包括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陕西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5年,位于陕西省太白、眉县、周至三县交界处,占地面积5632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太白山顶海拔3767米,为秦岭的主峰。秦岭山脉为中国南北气候和植物的分界线,太白山则处于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区生物交汇过渡地带,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高等植物有20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青树、星叶草、太白红杉等21种;高等动物有27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豹等20多种。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该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陕西周至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是西安市第一个国家级的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004年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东西长14.5公里,南北宽14公里,总面积12611公顷,区内现有脊椎动物263种,其中包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金雕等,有野生种子植物112科、1146种,占秦岭种子植物总科的70%,其中包括国家 级保护植物独叶草、红豆杉等。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麓,北接太白自然保护区,南邻佛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11公顷,那里栖息着30余只国宝大熊猫,同时还拥有羚牛、金丝猴、豹子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冷杉、竹叶草等珍稀野生植物。
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2013年6月晋升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位于太白县境内,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林麝、黑熊、斑羚、鬃羚、红腹锦鸡、血雉、大鲵,植物红豆杉、独叶草、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太白红杉、连香树、水青树、水曲柳等。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地处秦岭山脉西部,始建于1963年,隶属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现国家公益林管护总面积220.39万亩,森林覆盖率98.15%,活立木蓄积1668.83万立方米。主要职责是提供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保障绿色屏障安全,肩负秦岭西部中段区域大熊猫、金丝猴、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